中国国家文艺网

    文艺宣传
 
打卡2021成都双年展 沉浸在这场艺术盛宴中
 发布时间:2021/12/7 浏览次数:106

  打卡2021成都双年展 沉浸在这场艺术盛宴中

  ■ “超融体”——2021成都双年展,是今年成都乃至全国规模最大、艺术水准最高的双年展。这场规模和规格都极为可观的大展,邀请到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272位优秀艺术家,带来了506件精彩纷呈的艺术品:从传统的架上油画到前卫的新媒体影像,从高达数米的巨型雕塑到想象力超凡的装置,几乎涵盖了当代艺术的所有类型。

  ■ 目前,2021成都双年展已于天府艺术公园内的成都市美术馆新馆(天府美术馆和当代艺术馆)正式开展,公众通过成都美术馆微信公号预约、现场出示健康码即可观看。

  周春芽


  让双年展成为

  成都的艺术节日

  著名艺术家周春芽此次带来了三幅气势恢宏的大幅油画——《丹臺春曉》《生紫煙》和《指雲相贈》,都是他今年的新作。

  周春芽说,这两年因疫情之困,没办法出国旅行,所幸国内还有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,此前都没有去过,于是他结伴几位好友,一同游览名山大川。

  “今年春天,我们去了江西三清山。三清山山形很像黄山,但比黄山小巧秀丽,岩壑更显奇峻,景点也比黄山集中,移步换景、放眼如画。”周春芽说,“路过一块土红色岩石时,我忽然想起了元代画家王蒙的《丹臺春曉圖》。”

  缓步登山时,突然下起大雨,但当周春芽和友人们冒雨行至半山腰时,雨又突然停了。阳光忽隐忽现,云雾缭绕中山石影影绰绰,越来越清透,越来越温润,而阳光的反光面却是对比色暗紫色。这时,周春芽脑海里突然想起李白名诗《望庐山瀑布》中的“生紫烟”三个字——第二幅画《生紫煙》的灵感就此诞生。

  周春芽说,与知识渊博的朋友一起旅行,很大的一个乐趣是倾听他们的真知灼见,并分享各自内心宝贵的感受。“我也想要送他们些什么,但这林泉青山里只有清淡缥缈的白云。南朝诗人陶弘景认为,山中白云‘只可自怡悦,不堪持赠君。’可是我想,送给他们这满谷云朵、满心欢喜,也是深深的情谊啊!《指雲相贈》就是以这个主题完成的。”

  这份感受被周春芽专门写成文字,作为对本届双年展的一个纪念。他还特意解释了为什么作品名都用了繁体字——“题目用了古画的标题和古人的诗词,沿用繁体字有一个致敬的意思在里面。另外我觉得繁体字笔画丰富,文化意蕴也更深厚。”他透露自己因为最近临习碑帖练字之故,对那些古意盎然的复杂笔触十分着迷。

  周春芽认为,2021成都双年展的成功举办,充分体现了成都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积极乐观、顽强奋进和开放的姿态。“双年展不仅仅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,也不仅仅是来自各地各国艺术家的学术交流,我认为双年展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。”他说,“成都步入现代化国际都市的行列,除了经济指标要达到先进发达的行列,文化的精神指标也会有所体现,我由衷希望,成都双年展能一直办下去,成为成都文化的地标,也像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那样,成为一座城市的艺术节日!”

  张晓刚

  双年展提供了一个艺术现场

  著名艺术家张晓刚有两幅油画作品参展——《2020年三月的某一天》和《对话》。

  张晓刚在21世纪初以“血缘-大家庭”系列闻名世界并创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纪录。近年来他的个展多在国外举办,此次参加成都双年展,也给了成都观众一个近距离欣赏这位艺术家重要新作的难得机会。

  张晓刚的作品极有思想内涵,他笔下的画面也似乎总是弥漫着一股忧郁的气息。“时间”一向是他艺术的核心主题——在画布世界所展开的多重维度中,艺术家得以探索重叠交错的心理时间。然而与此前艺术家所经历过的多次重大时代变革不同,2020年独有的“集体时间感”体现为骤然减速的、甚至是近乎凝固的时间。

  在疫情隔离期间,张晓刚第一次尝试用极慢的速度去完成一幅画作,并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,令既定构成之外的微小细节自行浮现。这两件作品中的手电筒,在画面中照射出斜长的三角形昏黄光锥,既幽暗晦涩,又明白无疑。

  张晓刚表示,自己很高兴能参加这场意义非凡的双年展。“成都选择做这么大型的一场国际双年展,我觉得是需要魄力的,也需要勇气和胸怀。因为现在毕竟是一个特殊时期。因此我觉得它的意义,和以往的展览不一样,会更加重要。”他说,“从交流的角度看,我觉得成都双年展带给这个城市和这些参展的艺术家们,既有立刻可以见到的效果,也有长远的影响。”

  张晓刚认为,对于成都本地的艺术家和观众们来说,双年展最大的影响,就是提供一个现场的感觉。“成都双年展的举办,让许多本地年轻的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市民们不用跑太远,就可以看到很多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。”他说,“当代艺术中有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现场,尤其是有些装置、互动类的作品,你不在现场是体会不到它的魅力的。而参加展览的艺术家,他的想法和他最后(作品)实现的结果会怎样,也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。”

  田晓磊

  成都很适合艺术之花绽放

  艺术家田晓磊的视频综合装置系列“后人类博物馆”在展馆内十分引人注目:20多个屏幕、雕塑和被称为“博物馆”的迷宫,组成了一条曲折奇幻的通道。

  在这条通道里,观众是无法目不斜视快步走过的——肯定会有几个屏幕上的“惊奇影像”让你不禁驻足:头部为蝴蝶、背后趴着红色章鱼、浑身长满彩色绒毛的“人”跳着滑稽的舞步;断臂维纳斯的肩膀处被接上了两条灵活的金属手臂,她挥动手臂,跳出潇洒的舞姿;宇航员推着一颗小星球,在状若跑步机的滚动斜坡上缓缓攀登,这个过程似乎永无尽头,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……

  这组作品的主体,是田晓磊近年来创作的关于“后人类”这个概念的艺术视频。在这个迷失的乐园中,艺术家的设想是:人工智能与科技在某个幻想的未来世界里,会混合出新的物种,而这个世界也会加速混合迭代下去。

  1982年田晓磊出生于北京,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专业。他的作品多以人与科技的关系为主题,用艺术家的视角创造未来的世界标本,作品类型包括影像及装置、VR游戏、AR互动体验、3D打印雕塑群和光栅立体画等,极富未来感和科技感。

  在展览现场,有观众看着维纳斯的影像自言自语:“(金属手臂)为什么不接在维纳斯的断手上,而是接到肩膀上呢?”这个疑问被转达给田晓磊,他笑着回答,如果接在向下伸展的手臂上,维纳斯的动作就会受到很多限制,“我想强调一种再生的意味,再生未必一定要在原有的断臂处,就像是被砍掉枝条的树干,可能在任何地方冒出新芽。”

  这些脑洞大开的作品,灵感来自何处?田晓磊透露,自己一直喜欢看科幻电影,对科技类的新元素也始终保持好奇。“平时脑海里冒出的灵感很碎片,想到什么有趣的、看到什么好玩的,就记下来。比如这次展览中很多作品的想法,都来自我几年前的一个小笔记本,回头翻看,慢慢整理,一些灵感自然而然就浮出来了。”

  对于本届双年展,田晓磊的第一感受就是震撼。“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规模和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,水平和规格都很高。”造型优雅的新美术馆也让他赞叹不已,“这效果,挺景观的,可以预计会成为成都未来的一个文化地标。”

  田晓磊对成都最鲜明的一个印象就是文艺感很强,“我觉得成都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很文艺的城市。近年来,作为中国西部的商业中心,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,依然能保持一种很放松的人文情怀,这很不容易,也很吸引艺术家。我身边有好几位原来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的艺术家,后来都选择去了成都。这座城市是一片非常适合艺术之花绽放的土壤。”

  《莨·鞣》

  凯瑟琳·冯·瑞星博

  这件悬浮丝绸雕塑十分显眼——它就挂在天府美术馆的大厅内,像是一只只收拢翅膀的蝙蝠,又像巨型的蚕茧——它就是出自德国设计艺术家凯瑟琳·冯·瑞星博之手的装置作品《莨·鞣》。

  薯莨是一种薯蓣科植物,数千年来一直被用来鞣制皮革,鞣制渔网。清朝时期,薯莨染制香云纱技术已经普遍。这件作品采用了蚕丝为原料,艺术家用不同年份的薯莨榨汁为其染色。这种特殊的染色液不仅可以染出漂亮的红色和棕色,还可以使丝绸材料变得硬挺而有光泽。

  艺术家表示,为作品染色的过程代表了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。她希望当这几个巨大的暗色蚕茧飘浮在观众头顶时,也能提示人们尊重和敬畏自然之美。

  金氏彻平

  《青春粉丝俱乐部》

  这个颜色纷繁亮丽的彩色巨怪,一定会吸引很多年轻观众的喜爱。这件名为《青春粉丝俱乐部》的作品,创作者是日本70后艺术家金氏彻平。

  金氏彻平从小就爱收集物品,从最初的玩具、贴纸,到后来的工具与杂货,他的藏品不断成长变化,成为他日后创作的“培养基”。他的作品中也因此存在着出人意料的并置。

  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中,对寻常事物进行了重塑,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早期超现实主义的影子——色彩缤纷的变异玩偶,来自于《七龙珠》《新世纪福音战士》和《美少女战士》等经典动漫人物的头发,脱离了原本的故事语境,如同具有感知能力的寄生生物一般,在疯狂的密集中展开争夺宿主的竞争。这个形象极具魅力又令人不安,让人无法视而不见。

 

中国国家文艺网
电子邮箱:zggjwyw@163.com
24小时咨询热线:15901073731    
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宋庄艺术区徐宋路